AI+STEAM教育圆桌论坛,深入探讨AI教育落地
2019年4月19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小学工作委员会(筹)主办的“AI+STEAM教育圆桌论坛”在北京三十五中顺利召开。
国内AI+STEAM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几年AI+STEAM教育已经兴起。“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创客空间”建设,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科技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但是国内AI+STEAM教育推行时间不长,教育模式,课程体系,优秀师资等都还很缺乏,国家资源顶层设计,推动措施,投入资源都还比较匮乏。国内AI+STEAM教育还处于探索期,任重而道远。
此次论坛人工智能中小学工委会邀请了教育一线的优秀科技教师和重点中学的科技主任、教研组长、市区教研员、AI领域知名投资人,以及机器人教育创业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教育如何在中小学落地,如何快速推进AI+STEAM教育的发展。
会议由人工智能中小学工委会筹备组袁中果老师主持,首先三十五中学何继华老师做主题分享和案例研讨。作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先行者,何老师对AI+STEAM的课程设置与实践进行了充分的讲解,以三十五中为实际案例从技术组文化建设,到技术课程结构搭建;从技术课程,到STEAM教育;从必修,到选修,翔实地阐述北京三十五中在AI+STEAM教育方面做的实践和探索。
三十五中的李娟老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课程,做了有关人工智能教育的分享。以自己的一节“卷积神经网络”课为例,讲述了自己备课、上课和反思提升的过程,体现了她在人工智能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做出的努力。
可以科技CEO杨健勃在论坛现场演示了教育机器人CellRobot,与各位专家探讨了人工智能教育如何在中小学落地的议题。
紧接着会议进入了热烈的讨论环节,各位专家积极探讨了人工智能教育如何在中小学落地,为共同促进AI+STEAM教育的发展分享自己的观点与经验。
教育专家们毫无保留地探讨人工智能教学过程的难点疑点。市教研员王振强老师细数近年来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强调上好必修课,保证技术学科课时,落实技术课程标准,才是技术课程发展的根本,要在必修课中融入人工智能教育内容。人大附中袁中果老师、景山学校毛澄洁老师、北京二十中李黎明老师、北师大大兴附中张月英老师等专家都做了发言,中高会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杨华博士、磊垚资本合伙人、未来基因创始人任思国博士、美中(国际)教育基金会理事陆晓龙等也从产业视角发表了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看法。
最后,大家参观了三十五中前沿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和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等系列实验室。
此次AI+STEAM教育圆桌论坛的成功举办,意味着教育一线的优秀教育者和科技工作者对于人工智能教育实际落地的持续探索。共享、沟通、合作、融合,共同促进AI+STEAM教育的发展,共享AI+STEAM研究和实践成果,共同推广和普及AI+STEAM教育,为国内AI+STEAM教育贡献专家团队和智慧是人工智能中小学工委会会举办圆桌论坛的重要意义所在。
本次论坛坛主:何继华,中学物理高级教师,北京市西城区通用技术学科带头人、通用技术学科兼职教研员,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技术教研组组长。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始建于1923年,前身为志成中学, 1949年学校更名为新生中学,1952年定名为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2005年被认定为北京市高中示范性学校,目前有初中部、高中部、国际部和北京市贯通培养项目亦庄部四个校区。
三十五中是一所全面育人、特色鲜明的学校,科技、艺术、体育教育成绩卓越,是国家级教改项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试点校、全国科协第一批中学生“英才计划”实验校,金帆民乐团在全国、北京市的高水平演出和比赛中屡获金奖,初高中女篮在市区乃至全国的比赛中多次夺冠。